一份“苦涩的和平”:欧盟化工界联合警告美欧贸易协议将侵蚀产业根基
为避免一场全面的跨大西洋贸易战,美欧之间达成了一项紧急贸易协议。然而,这份旨在平息争端的协议,却在欧洲最核心的工业部门之一——化学工业——内部引发了强烈的忧虑和反对。从柏林到巴黎再到马德里,欧盟各国的化工行业协会正联合发声,警告称该协议下的关税安排是一个“苦涩的解决方案”,将严重削弱欧洲化工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躲过了飓风,却迎来了风暴”
德国化工行业协会(VCI)执行董事沃尔夫冈·格罗斯·恩特鲁普的比喻,精准地概括了整个行业的复杂心态:“本以为会迎来一场飓风,如今只遭遇了风暴,算是万幸。” 尽管避免了局势的灾难性升级,但他直言,双方为此付出的代价依然“极其高昂”。
VCI认为,新协议设定的关税水平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德国化工行业而言“过高”。这不仅会削弱欧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最终也将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这种“双输”局面,让这份和平协议显得异常脆弱。
结构性失衡:不对等的竞争条件
法国化工协会的立场更为尖锐,他们以“严肃且关切”的态度指出,该协议从根本上制造了一种“结构性失衡”。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协议将使美国和欧洲的化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享受不同待遇,欧洲企业向美国出口产品将面临额外的成本壁垒。
法国方面警告,除非能将“零关税”原则扩展至所有化工产品,否则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将严重损害本已疲软的欧洲化工产业。他们同时对美欧双方在协议声明中存在的“相互矛盾”之处表示困惑,并紧急呼吁尽快公布协议的全部具体条款,以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
一体化供应链的“隐形”成本
欧洲化工协会(Cefic)则从产业的深层结构发出了警告。他们指出,跨大西洋化工产业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供应链,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频繁地在两大洲之间往返运输,在生产的每个阶段实现增值。
在这种模式下,任何关税都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成本,而是会在供应链的多个环节被反复征收,从而成倍放大对贸易和投资的阻碍。Cefic表示,尽管协议中将部分化工品纳入“零关税”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但这远远不够。额外的关税正威胁着整个跨大西洋化工产业的投资和运营效率。
一致的呼吁:谈判与自强
面对共同的困境,欧洲化工界的诉求高度一致。他们一方面强烈呼吁欧盟委员会重返谈判桌,争取“大幅降低”乃至最终实现化工产品的全面零关税。
另一方面,他们也向内看,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以消化这一外部冲击。具体措施包括:确保企业能以有竞争力的成本获得脱碳能源、降低工业税负以接轨国际标准、以及简化繁琐的欧洲监管框架。西班牙化工协会更进一步提出,欧盟必须更灵活地运用贸易保护工具,在必要时对非公平竞争行为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总而言之,这份旨在化解危机的贸易协议,反而凸显了欧洲化工产业的结构性挑战。对于这个欧洲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