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中国政策

决胜秋粮关键期:“一喷多促”技术助力稳产增产

“立秋”已过,全国的秋粮生产已然进入产量形成的最关键阶段。面对后期可能出现的高温、干旱、洪涝以及病虫害等多重挑战,一项名为“一喷多促”的田间管理技术正成为保障丰收的利器。该技术通过将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杀虫剂等科学混配后一次性喷施,以达到防灾减损、补充营养、防治病虫、促进生长的多重目的,为水稻、玉米、大豆的稳产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用喷施法则:

最佳时间: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作业,避开正午高温,减少药液蒸发。

天气要求:风力小于3级时进行。喷洒后24小时内如遇中到大雨,需及时补喷。

设备与用量:

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5-7米/秒。

飞行高度(距作物顶部):轻型无人机(载重<50L)为2-3米;重型无人机(载重≥50L)为2-4.5米。

亩喷液量:常规为1.5-3升/亩,大豆建议2升/亩以上。

关键点:药液需二次稀释、现配现用,并添加喷雾助剂(沉降剂)以防飘移和蒸发。

地面机械(高地隙喷杆机等):

亩喷液量要求更高,水稻、玉米需30升/亩以上,大豆需15升/亩以上,确保均匀覆盖。

而具体到不同作物,策略各有侧重,需因地因苗施策。对于水稻而言,核心目标是保穗增重、防御灾害。在东北地区,重点是应对渍涝、倒伏和低温冷害;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则需着重抗击高温干旱。配方上,以磷酸二氢钾作为基础,增强植株抗逆性。对于遭受涝害的地块,排水后可及时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以快速恢复长势;对于高温干旱胁迫,则可增施抗旱抗逆制剂。同时,结合当地情况,精准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以及二化螟、稻飞虱等关键病虫害。

对于玉米,关键任务是强化授粉、促进灌浆、防止早衰。黄淮海地区需关注高温对授粉的影响,而东北则要防范早霜和倒伏风险。在蜡熟期前5-7天是最佳喷施窗口,可选用磷酸二氢钾、尿素、芸苔素内酯等产品组合,既补充养分又调节生长。针对南方常见的叶斑病和全国多发的玉米螟等病虫害,也要同步选用高效杀菌剂和杀虫剂,一并解决。

对于大豆,总体目标是促进早熟、增加粒重、抵御灾害。正常生长的地块,以喷施磷酸二氢钾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为主。而对于受灾地块,则需灵活调整:受旱地块要加入抗旱制剂,受涝地块在排水后需补充尿素和磷酸二氢钾,面临早霜威胁的地区可喷施磷钾肥或液体膜。此外,还需根据区域特点,重点防治霜霉病、食心虫、点蜂缘蝽等病虫,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喷多促”是一项高效、科学的综合性田管技术。它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对作物生长状况、天气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准确判断。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施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一喷多效”的优势,为夺取秋粮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标签: 秋粮 一喷多促
浏览次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