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打响欧盟“去PFAS农药”第一枪,23款产品因地下水污染风险遭禁
丹麦近日在欧洲农业环保领域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其环境保护署(MST)宣布,将强制撤销23种含有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农药产品的登记许可。此举的直接导火索是科学界证实,这些产品在环境中降解时会释放出被称为“永远的化学品”的典型代表——三氟乙酸(TFA),对丹麦的地下水安全构成不可接受的威胁。这一决定不仅在丹麦国内引发震动,更可能在整个欧盟范围内掀起一场针对此类农药的监管风暴。
丹麦此番果断行动的背后,是丹麦与格陵兰地质调查局(GEUS)一项名为“TriFluPest”的关键研究项目提供的确凿证据。该研究首次清晰地构建了一条从农田施药到地下水污染的“完整证据链”:证实了氟啶胺、氟吡菌酰胺等6种被广泛使用的PFAS活性成分,在正常农业实践中会转化为高持久性、高迁移性的TFA,并最终渗入地下水层。TFA作为一种短链PFAS,不仅极难在自然界中分解,其生殖毒性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关切。一旦污染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其后果将是长期且难以逆转的。
根据欧盟现行的《农药法规》(Regulation 1107/2009),任何对地下水构成风险的农药产品都不应获得授权,其有毒代谢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不得超过0.1微克/升的严格上限。丹麦环保署认为,GEUS的研究结果表明,继续允许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将直接与欧盟法律的根本原则相悖。因此,即便欧盟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禁令,丹麦作为成员国,有责任和义务先行一步,采取预防性措施。目前,23款产品已被勒令退市,另有10款产品的命运将在未来数月内尘埃落定。
丹麦的禁令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TFA污染已成为一个泛欧性的环境难题。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中欧平原,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地表水、地下水乃至自来水中,TFA的检出已屡见不鲜。
欧洲农药行动网络(PAN Europe)的系列报告持续警告,欧洲的水体、葡萄酒甚至谷物中的TFA浓度正呈现令人不安的上升趋势。德国联邦环境署(UBA)的研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农村地区,PFAS农药是TFA污染的首要来源。PAN Europe的政策专员Salomé Roynel对此评论道:“丹麦的行动为所有欧盟成员国树立了榜样。法律赋予了各国先行下架问题产品的权力和责任。我们呼吁其他国家迅速跟进,全面淘汰PFAS农药,以保护我们最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丹麦的决定之所以意义重大,在于它填补了此前欧盟统一风险评估中的一个盲点——TFA的形成与迁移风险长期未被纳入考量。如今,丹麦用本土的科学证据,为整个欧盟提供了一个新的决策范本。
而审视丹麦的历史,此次禁令的出台并不令人意外。这个北欧国家在农业环境管理上向来以严苛和前瞻著称。尽管丹麦是一个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产值占农业70%以上,是全球猪肉出口巨头),其农业生产模式却始终与严格的环保理念紧密相连。全国超过60%的耕地用于种植饲料谷物,这意味着农药的使用与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安全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丹麦的农药使用强度远低于全球及欧洲主要农业国家。2023年,其单位面积用量仅为1.38公斤/公顷,显著低于法国(3.65)、德国(3.41)和荷兰(6.95)。这背后是一套自1986年起便开始实施、并不断演进的农药管控体系。从最初的行动计划,到引入并不断加码的农药税,再到2013年转变为基于毒性与环境风险的复杂税收制度,丹麦政府通过经济杠杆成功引导农民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近一半。因此,此次作为“排头兵”主动向PFAS农药“开刀”,完全符合丹麦一贯的环保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