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粮食贸易:大豆折射出的“碎片化”新格局
2025年曾被寄予厚望,国际谷物理事会(IGC)预测全球谷物产量将创新高,达到24.12亿吨,其中玉米和小麦增幅显著。美国农业部(USDA)也乐观地认为,在美乌出口增加的带动下,全球粗粮贸易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地缘政治的波诡云谲,正将这一美好图景撕裂,尤其在大豆市场,一场深远的结构性变革已然开启。
今年9月,阿根廷政府的一系列“过山车”式政策,犹如投向全球粮食市场的重磅炸弹。先是宣布临时取消包括大豆在内的谷物出口关税,有效期至10月底,试图以此缓解其紧迫的外汇危机,吸引美元流入。这一激进举措迅速引发了市场震动,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应声下挫。然而,仅仅三天后,关税又宣告恢复,理由是“已实现初步外汇目标”。尽管零关税期短暂,但其间额外释放的200-300万吨阿根廷大豆库存,无疑会对全球市场供应格局产生冲击,进一步挤压其他主要出口国,尤其是美国和巴西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大豆“冷战”则更为持久和深刻,成为2025年粮食贸易“碎片化”最鲜明的注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采购路线的转向,直接反映了贸易摩擦的强度。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7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高达4226万吨,同比激增25%,创下同期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同期从美国进口大豆仅为1657万吨,同比锐减51%,几乎腰斩。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已是美国的2.55倍,这背后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仍在发挥作用。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关税壁垒不除,高关税政策(整体税率达34%)将维持不变。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自今年5月以来,中国几乎停止了从美国采购大豆。
这种僵局给美国农场主带来了沉重打击。USDA预测,2025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价值可能从2024年的128亿美元大幅缩水至约60亿美元。伊利诺伊州等中西部地区的大豆农场主,可能面临数十万美元的收入损失,被迫调整种植结构。而阿根廷的零关税期,恰逢中国的采购高峰,中国已迅速下单至少10船阿根廷大豆,无疑进一步蚕食了美国本已岌岌可危的市场份额。中国的策略十分清晰:通过增加巴西和阿根廷等新兴供应国的采购,实现大豆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内饲料供应稳定,同时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这两大事件的叠加效应,正在加速重塑全球大豆贸易乃至整个粮食贸易的格局。首先是价格端的剧烈波动。阿根廷的“过山车”政策和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买家罢工”,已经导致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一度跌至10年来的低点,玉米和小麦价格也受到联动影响。其次,供应端的碎片化趋势不可逆转。巴西大豆出口预计将创下1亿吨的历史新高,但在物流方面也面临巴拿马运河干旱等挑战,可能导致运费上涨。尽管全球粮食贸易总量预计将持续增长,但市场份额将从传统的美国主导,转向南美,尤其是巴西大豆的“巴西化”趋势将愈发明显。
这些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地缘政治风险侵蚀全球化进程的集中体现。阿根廷的关税政策,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压力下,可能采取的激进策略,虽然短期内能刺激出口,却加剧了全球市场的波动性。而中美大豆“冷战”则更令人深思,粮食本应是“贸易避风港”,如今却沦为关税冲突的直接受害者。过度依赖单一贸易伙伴,无论对进口国还是出口国而言,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展望未来,短期内(今年10-12月),市场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阿根廷关税的恢复可能导致供应重新趋紧,大豆价格有望回升。如果中美两国能在即将到来的11月峰会前达成某种贸易缓和,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或将小幅复苏。然而,从中长期(2026年及以后)来看,全球粮食贸易的碎片化趋势将不可逆转。虽然全球谷物贸易总量预计仍将增长,但区域化特征将更加突出。南美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可能升至40%,而美国玉米的出口将更多地转向欧盟和东南亚。最重要的是,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可能降至10%以下。如果中美关税战持续,美国农场破产率恐将上升,反之,若能达成协议,则有望为全球贸易注入巨大红利。最终,2025年的“双重冲击”将加速各国对“粮食主权”的追求,推动全球粮食贸易从“一体化”走向“多极化”,并在全球范围内催生更多本土粮食生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