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中国政策

麦草畏:一款经典除草剂的现代挑战与机遇

麦草畏,这种化学名为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的除草剂,自1960年代初由美国维尔斯科尔化学公司开发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和内吸传导特性,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老兵”。它是一种苗后生长素类除草剂,通过模仿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来有效控制杂草。

麦草畏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麦草畏属于安息香酸类除草剂,能被植物的叶片和根部迅速吸收。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它会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传导,并在代谢活跃的部位累积。在那里,麦草畏会干扰植物正常的激素活动,导致杂草在短时间内出现畸形卷曲,最终在15-20天内死亡。其高效性体现在对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的显著防除效果上,如猪殃殃、藜、苍耳等。

值得一提的是,麦草畏对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谷子、水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是因为禾本科植物能够迅速代谢并分解麦草畏,使其失去毒性,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此外,麦草畏在土壤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残效期可达40天以上,这一特点优于2,4-滴等其他除草剂。它广泛应用于芦笋、玉米、高粱、小麦、甘蔗等作物田,也可用于防除耕作区的木本灌木。

产品质量与主要生产企业

根据FAO的规定,麦草畏原药的最低含量为85%,而市售产品通常能达到98%。全球范围内,瑞士先正达、德国巴斯夫、印度格达化学以及中国的浙江升华拜克和江苏优士化学等公司是主要的麦草畏原药生产商。

潜在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尽管麦草畏效果显著,但其使用仍需谨慎。它对豆类、棉花、薯类等双子叶作物较为敏感,因此这些作物上禁止使用。在单子叶作物上使用时,也需严格控制施用时间和用量,以避免潜在的药害。轻度药害可能导致植株松散、茎叶卷曲,但通常一周内可自行恢复。

麦草畏还具有挥发性,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可能形成雾滴并飘移至邻近敏感作物,造成药害和减产。此外,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并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对土壤肥力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在国际注册和评估中尤需关注。

发展历程与转基因技术的融合

麦草畏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制剂到多组分复配制剂的演变。早期,山德士公司(现已并入先正达)和PBI/Gordon公司是麦草畏产品的主要销售商。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斯夫、先正达、杜邦等公司相继开发出多种麦草畏复配产品,以拓宽其应用范围和提升除草效果。

进入21世纪,麦草畏在全球玉米、大豆和麦田中的使用量持续增长。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孟山都(现拜耳)公司与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合作,成功开发出抗麦草畏大豆,使其能够抵抗高剂量的麦草畏。随后,孟山都又推出了抗麦草畏和草铵膦的复合性状转基因棉花(DGT),进一步推动了麦草畏在转基因作物领域的应用。这些抗性作物的推广,为麦草畏这一“老兵”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其应对现代农业中杂草抗性等挑战。

专利情况

麦草畏的化合物专利由美国维尔斯科尔化学公司在1966年申请(US3345157),并于次年公开。目前,国内仿制企业在麦草畏原药生产方面已不存在专利障碍。对于制剂产品,尽管混配方式多样,可能涉及各类交叉专利,但通过合理的规避策略,通常不会对产品的上市造成实质性影响。

麦草畏凭借其独特的除草机制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不断发展的农业技术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转基因技术的结合,为其在新时代应对杂草管理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标签: 麦草畏 作用机制 副作用 专利情况
浏览次数: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