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海外政策

进口重压下的拉美石化行业:困境、成因与破局之思

近期,拉美地区化工行业的利润承压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行业人士普遍指出,进口量过大已成为拖累行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工市场供应过剩与低价态势的双重冲击下,拉美石化行业正陷入“本土产能萎缩、进口持续激增、利润空间压缩”的恶性循环,其破局之路更需兼顾短期防护与长期转型。

拉美石化行业的困境早已显现,且呈现出全局性蔓延的态势。全球化工分销巨头布伦泰格拉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托雷斯的判断直指核心:全球供应过剩与低价态势的持续,让拉美石化行业前景蒙上浓重阴影。墨西哥化学工业协会总干事米格尔·贝内代托的观点则从本土供需失衡的角度给出了具体注解——本地石化产品产量不断下滑,进口量却大幅激增,这一矛盾已成为地区行业发展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托雷斯更直言不讳地指出,拉美地区已沦为各类“无处可去”化工产品的倾销地,贸易限制导致全球化工产品流向重构,进一步挤压了整个分销链条的利润空间,而“拉美化工产品价格全球最低”的现状,让本土企业彻底丧失了竞争力。

进口激增的表象背后,是内外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工产能过剩的“溢出效应”集中冲击拉美市场。托雷斯解释道,低价与供应过剩是全球性问题,但拉美市场因本土供应能力不足,成为北美、亚洲等地过剩产能的主要承接方,大量进口产品的涌入直接拉低了区域市场价格。从内部根源看,本土生产能力的萎缩是导致进口依赖的核心症结。以墨西哥为例,作为国内化工行业主要产业链供应商的国有能源巨头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其石化部门产量在过去几年减少了近四分之三,供应量的锐减迫使墨西哥不得不通过大量进口弥补缺口。巴西的处境同样艰难,面临“需求低迷、价格下跌、本土生产与进口双重挤压利润”的多重困境,即便在特种化学品与中间体等细分领域,亚洲供应商也已凭借产能优势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土生产能力的修复面临多重刚性约束,短期内难以逆转。能源供应不足是首要瓶颈,贝内代托透露,过去15年间墨西哥天然气产量下降三分之一,7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美国进口,而进口天然气的管道基础设施已达满负荷,直接限制了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基础设施瓶颈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墨西哥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均处于饱和状态,铁路与公路网络不堪重负,每年超100万笔的化工行业交易面临物流梗阻。监管复杂性则增添了额外负担,过去三四年间,墨西哥化工产品运输的查验率从全球平均的10%飙升至60%,物流延误严重;进口流程中,部分化学品需获取多达4个不同的审批文件,行政效率低下拖累了行业运转。

面对严峻形势,贸易保护成为拉美地区短期内的主要应对手段。贝内代托介绍,墨西哥已采取激进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与美国、加拿大共同签署的《美墨加协定》(USMCA)中,针对来自亚洲等地区、进口增幅超300%的化工产品征收35%的关税,进口增幅达200%的产品也享受类似待遇,增幅100%的产品明年初也将纳入征税范围。这一政策为本土企业争取了喘息空间,贝内代托表示,当前墨西哥已能以具备竞争力的价格获取天然气及其衍生品,目标是逐步实现原材料自主生产,提升石化原材料自给率。

但贸易保护并非长久之计,行业人士对政策效果的认知存在清晰共识。托雷斯明确指出,贸易保护政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产能过剩的全球性局面不会无限期持续,行业发展的关键仍在于本土生产能力的提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拉美地区的核心短板在于基础原料供应不足,除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生产中间体仍需依赖进口,这一产业链根源性问题无法通过贸易壁垒化解。

从行业发展逻辑来看,拉美石化行业的破局需要构建“短期防护—中期升级—长期自主”的三维路径。短期依托贸易政策抵御外部倾销,为本土企业保留市场空间;中期需聚焦基础设施升级与监管优化,破解能源供应、物流运输等瓶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长期则要加大基础原料领域的投资与研发,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环节自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摆脱对进口的过度依赖,让拉美石化行业在全球市场中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标签: 拉丁美洲 化工行业 原材料 贸易保护政策
浏览次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