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及时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和市场机遇

海外政策

公众声音推动监管转向:新西兰撤回草甘膦残留限量上调计划

近日,新西兰食品安全局(NZFS)的一则公告引发广泛关注——在公众强烈反对的舆论压力下,该局正式撤回了此前拟上调部分作物中草甘膦最大残留限量(MRL)的计划,更明确禁止将草甘膦直接用于供人类食用的谷类作物。这一监管转向,不仅彰显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价值,更折射出农业生产规范与消费安全需求之间的深度博弈。

时间回溯至今年3月,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曾抛出一则争议性提议:计划将小麦、大麦和燕麦中的草甘膦最大残留限量由现行默认值0.1mg/kg大幅提高至10mg/kg,干豌豆的限量则调至6mg/kg。该局给出的理由看似“务实”:现行0.1mg/kg的限量标准源于产品首次登记时的原始数据,而近期对市售谷物的残留监测中,部分小麦样品已超出该限值。基于此,监管部门认为有必要依据“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重新设定更贴合实际生产的限量标准。

然而,这一提议一经公布便引发轩然大波。公众对草甘膦残留的健康风险担忧、行业内部的不同声音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反馈。新西兰食品安全局随后收集到3100份来自行业从业者、消费者、环保组织等多方的意见。在对这些意见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后,监管部门最终做出了与初始提议截然不同的决定:维持小麦、大麦和燕麦0.1mg/kg的现有残留上限,同时进一步收紧草甘膦在可耕作物上的使用权限。

这一反转背后,除了公众意见的强力推动,农业生产实践的悄然变化更是关键诱因。新西兰食品安全局在评估中发现,过去五六年间,该国草甘膦的使用模式已发生显著转变。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市场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种植户与面粉厂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合同约定“零或极低草甘膦残留”,这种行业自发形成的约束机制,实质上已实现了对收获前草甘膦施用的变相禁止。在实际生产中已形成低残留共识的背景下,上调残留限量的提议自然失去了现实基础,也难以获得公众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调整中,干豌豆的草甘膦残留限量仍按原计划调至6mg/kg。这一“例外”安排并非监管标准的双重性,而是基于作物特性和市场需求的精准考量。据悉,干豌豆在新西兰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且其主要出口市场均采用6mg/kg的残留标准,此次调整实则是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降低出口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兼顾了生产实际与贸易便利。

新西兰此次草甘膦残留限量调整事件,为全球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它印证了公众参与在监管决策中的重要价值,开放的意见征集渠道让监管措施更贴合民意、更具可行性;另一方面,它也展现了监管部门对市场实际的尊重——当行业自发形成的规范已达到甚至超过监管标准时,监管应及时回应这种变化,避免“标准倒挂”。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唯有实现监管引导、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起既保障消费安全、又兼顾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体系。

标签: 新西兰 NZFS 草甘膦 小麦 豌豆
浏览次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