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暂停乐果在三种浆果使用:科学监管的预防性实践
澳大利亚农药和兽药管理局(APVMA)近期正式对外宣布,暂停含有乐果成分的化学产品在蓝莓、覆盆子和黑莓这三种浆果作物上的产品登记及标签批准。这一监管决策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咨询流程。
此次APVMA出台的监管措施具有明确的边界范围,有效避免了行业内的过度解读与恐慌。公告清晰界定,暂停使用的范围仅局限于蓝莓、覆盆子和黑莓三种浆果,乐果在小麦、水稻、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上的登记使用资格不受任何影响,生产企业可正常开展相关业务。同时,监管部门经过全面排查确认,目前澳大利亚市场上用于这三种浆果的其他农药化学品均符合现行安全标准,暂无需纳入额外监管限制。从决策流程来看,此次政策落地遵循了规范的公众参与机制——今年8月,APVMA便率先发布了暂停乐果在浆果上使用的初步建议,并同步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咨询程序。期间,监管部门广泛收集了浆果种植户、农药生产企业、行业协会、食品安全机构及消费者代表等多方主体的意见和诉求,经过汇总分析与论证后,才最终形成并发布了此次暂停决议,确保政策更贴合产业实际需求。
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及相关数据的更新,是此次监管政策调整的核心诱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通过长期的市场监测与数据统计,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消费趋势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澳大利亚消费者对蓝莓、覆盆子和黑莓这三种浆果的人均摄入量,较2017年乐果上次进行安全性评估时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一变化直接改变了农药膳食暴露风险的评估基础,因为在农药残留量恒定的前提下,人体摄入量的增加会直接提升潜在的健康风险概率。APVMA基于这一关键数据变量,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乐果在三种浆果中的膳食暴露水平进行了重新测算评估。结果显示,即便种植户完全严格按照产品标签标注的剂量、施用方法和频次使用乐果,其在浆果采收时的残留量与人体每日最大可接受暴露水平之间的安全缓冲余量,已无法满足现行监管标准的要求。不过需要明确的是,APVMA在公告中特别说明,通过对市场流通浆果的抽样检测,当前实际检出的乐果残留量“暂未构成明确的严重健康风险”,此次暂停措施更多是遵循“预防性原则”的审慎之举,目的是提前规避长期消费可能带来的风险累积问题。
三种浆果的食用安全性,是普通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对此,APVMA在公告中专门进行了明确回应:此次暂停乐果在浆果上的登记使用,并不意味着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蓝莓、覆盆子和黑莓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食用。这一结论的得出有着双重支撑:一方面,前文已提及,目前市场抽检的浆果中乐果残留量处于安全范围内,未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阈值;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已建立起覆盖“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所有进入市场的浆果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残留量抽检,不合格产品会被直接拦截销毁,从源头上保障了消费安全。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监管政策对种植端的突发性冲击,APVMA还设置了过渡安排——在暂停期间,种植户仍可继续使用乐果防控病虫害,但必须严格执行14天的收获间隔期。这一间隔期限是经过反复试验测算得出的科学数据,能够确保浆果在采收时,体内的乐果残留量通过自然降解降至安全标准以内,既保障了消费安全,又为种植户调整用药方案、寻找替代产品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时间。
针对持有乐果产品登记证书的生产企业,APVMA也制定了清晰明确的合规路径,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选择空间。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布局和市场需求,二选一解除暂停限制:第一种路径是向APVMA提交登记变更申请,在产品标签中专门增加针对蓝莓、覆盆子和黑莓的14天收获间隔期标注,经审核通过后即可恢复在三种浆果上的使用资格;第二种路径是直接申请变更产品登记范围,将三种浆果的使用场景从登记内容中移除,专注于其他作物市场。这种差异化的合规安排,既兼顾了不同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经营需求,避免了“一刀切”政策对企业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又通过增加间隔期标注等要求,倒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推动行业内低残留、高安全性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助力整个农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未来,APVMA将持续监测乐果使用及浆果病虫害防治情况,动态优化监管政策。对种植户与企业而言,主动适配监管要求、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次暂停事件充分证明,唯有建立科学动态的监管体系,才能实现食品安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平衡。